在一些传统封建思想中,认为女儿出嫁是泼出去的水,所以认为在一些节日和日子,女儿不能回娘家,否则会使娘家变得不幸。这是错误的封建思想,女儿就算已经结婚也是家庭中的一员,在新时代的中国女儿随时可以回娘家,回到自己的家。以下是一些封建的错误思想:
1、过年不能回娘家:直到现在很多地区都是除夕和大年初一是不能回娘家,老人们认为出嫁的闺女如果在娘家过年在新的一年里对娘家是不利的,所以大部分地区都将初二定位回娘家的日子。
2、元宵节不能回娘家:有的地区规定还比较多,新媳妇在元宵节不能回娘家也不能在婆家。那她们去哪里呢?之前有“躲灯”的习俗,就是这天新媳妇要到亲戚朋友家去躲灯,农村之前还流传了一些俗语“闺女看了娘家灯,娘家穷的叮叮叮”,“正月十五不躲灯,先死老公公”的说法,所以在我国很多农村地区元宵节新媳妇还是不回娘家的。
3、二月二不能回娘家:农历二月二农村经常有龙抬头的说法,因为过了二月二开始雨水多,农活也要多了,很多农村流行在二月二要把媳妇接回家,有的还叫接姑奶奶。所以二月二也是不能在娘家待的。
4、清明节不能回娘家:大家都知道清明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如果出嫁的闺女在清明节这天回娘家会引来很多闲话。
5、端午节不能回娘家:在农村流传着这样的俗语说五月五管婆婆,农村相对比较讲究孝道,如果在这天回娘家就会觉得婆媳关系不和,影响家庭和睦。一般媳妇都是在端午前回娘家,端午当天和婆家人一起过端午节。
6、半年日不能回娘家:农村半年日一般值得是六月初一,刚好是一年的一半,这天是不允许回娘家的。
7、鬼节不能回娘家:一般七月十五为鬼节,在之前的鬼节当天,媳妇不能回娘家,小孩子也不让乱跑,到底原因是什么,小编也不清楚,老人们都这样说的。
8、中秋节不能回娘家:闺女出嫁以后已经算是婆家的人了,中秋节是团员的日子,都说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出嫁以后就是婆家的人了,所以这天不能回娘家。
9、冬至不能回娘家:农村老话说“冬至不过冬,过冬死公公”。所以这天媳妇是一定不能回娘家吃饭的,要在婆婆家吃饭,否则他们会觉得这会对公公不利的。
10、立春不能回娘家:农村有这样的说法“春”比“年”大,如果在立春当天回娘家,会意味着娘家会受穷,有的说“大春走娘家,踩穷了舅子”对娘家是大不利的。
正月初一不回娘家的原因
第一,正月初一是一年之始,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嫁到夫家便是夫家的人了。大年伊始,阖家团圆,自然不便回娘家去。第二,封建观念认定,已逝的老祖宗,年底(有说腊月28,有说29或30)从天上回家享受供奉,老祖宗如果看到家里有“外人”,就不愿进家了,已婚女人被认为是外人,所以已婚女人不能在家里过除夕、初一,老祖宗享用供奉后,在初一(或初二)晚上就回到天上了,女儿就可以回家了。
立春回娘家对娘家好吗
在一些地方的传统习俗中,立春被认为是重要的节气,与农事活动紧密相关。由于立春象征着春天的开始,一些习俗认为出嫁的女儿应该在这一天留在婆家帮助劳作,而不是回到娘家,以避免影响到娘家的运势或农作物的种植。此外,还有俗语提到“看娘屋的灯,罢娘屋的根”,意味着立春当天回娘家可能会让娘家变得贫穷。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这些传统观念正在逐渐淡化。如果当地的习俗中没有明确禁止立春回娘家,那么在立春当天女儿回娘家是被接受的。现代社会更加注重个人选择和文化多样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回娘家更多取决于家庭和个人意愿。有些地方的习俗允许在立春的前后几天内回娘家,只要不在特定的时刻(如立春的正午)即可。这样的做法体现了对风俗和长辈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