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是酉时,中国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今的两小时,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相传是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丑时与牛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寅时与虎联系在一起,有了寅虎。
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应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候,古代中国人民仰望天空,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
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古代中国人民发现,每个时辰都有其特殊的生物出没时间,有的是猛兽,有的是家畜,有的是小动物,每个时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这就是古代中国十二时辰制的由来。而观天象的最佳时机,则是夜深人静、繁星满天的时刻,古代中国人民仰望天空,可以看到灿烂的星辰,把它们拼凑成各种形状,把它们记录下来,从中推测出未来的天气趋势,从而获取更多的农耕经验。
因此,古代中国十二时辰制的由来,不仅仅是古人根据十二生肖中的动物出没时间来命名,更是古人观天象,记录星辰,从而获取更多的农耕经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