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地质学家陈国达把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的地貌称为“丹霞地形”,并把这种地形作为判断丹霞地层的标志。1961年,黄进首次提出丹霞地貌的定义:丹霞地貌是由水平或变动很轻微的厚层红色砂岩、砾岩所构成,因岩层呈块状结构和富有易于透水的垂直节理,经流水向下侵蚀及重力崩塌作用形成陡峭的峰林或方山地形。
1983年《地质辞典》首先提出丹霞地貌定义,“指厚层、产状平缓、节理发育、铁钙质混合胶结不匀的红色砂砾岩,在差异风化、重力崩塌、侵蚀、溶蚀等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城堡状、宝塔状、针状、柱状、棒状、方山状或峰林状的地形。”
宽口径定义认为,凡是具有赤壁丹崖的地貌,不管由什么岩石组成,都可称为丹霞地貌。而窄口径定义则主张比照丹霞山,只有发育在白垩纪河湖相红色砂砾岩之上的地貌才能称为丹霞地貌。
丹霞地貌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中国分布最广;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湖南崀山和万佛山、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和龟峰、浙江的方岩和江郎山共同组成的“中国丹霞”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此外,在国内,湖北黄果树瀑布、江西赣江大峡谷、江西横峰等地也有丹霞地貌的发育。
这些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如悬崖、峰峦叠嶂、石柱林、丹崖、洞穴、溶洞等,这些地貌特征使丹霞地貌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此外,丹霞地貌也是研究地质演化及构造演化的重要场所,对于地质学者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总之,丹霞地貌具有独特的地貌特征,既有观赏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值得我们去探索及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