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坐落在讨赖河谷南部,横跨15公里的峡谷,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它以山川千里、墩台六十六座、烽燧纵横、城台堆积、城壕联排而著称,与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记录着这里的历史。
嘉峪关内城墙高10.7米,其中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尽管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形成了一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明代,嘉峪关管辖着“腹里、沿边、境外墩台三十九座”,墩台林立,纵横交织,相互瞭望,互通情报,长城第一墩,是关南最主要的一座墩台,担负着传递关南及祁连山诸口军事信息的任务,设有坞、驿马、驿驼、食宿、积薪等物,配备有一定数量的守兵。
嘉峪关历史悠久,它不仅为西域文明提供了宝贵的贡献,更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价值不言而喻。如今,嘉峪关仍然是一座繁华的古城,它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其历史文化气息也让人不禁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