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是60岁。耳顺之年的出处是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学有所成;四十岁遇到事就不会迷惑;五十岁时懂得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去不同的意见;到了七十岁能顺着心意去做事,而不会超越世间的规矩。
所谓耳顺之年,就是指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以“耳顺”或“花甲”为六十岁的代称。东汉班固所著《汉书·萧望之传》中也曾提到:“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其它古代年龄的称谓:
在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别致的年龄称谓。如对儿童就有总角、觽年、垂髻、龆龀等不同的称呼。古时候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左一右向上分开的小髻,很像牛角的样子,以总角称之。
儿童在成年前不戴帽子,头发向下垂,因此又称垂髻。觽是小孩常佩带的一种骨质小锥,龆、龀都是换牙的意思,用这些儿童的特征来作为童年的代称,也很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