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不思蜀的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它指快乐得不再思念蜀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留恋他乡,含贬义。如今,人们常把乐以忘返或乐而忘本,无故国故土之思,称作“乐不思蜀”。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安于现状,留恋异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在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可刘禅昏庸无能,没过多久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接着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蜀官们见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伤心。过了一会儿,刘禅起身离席出去小便,原蜀国的“秘书郎”郤正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里,偷偷地对他说:“陛下怎么能说‘不想念蜀国呢?’如果司马昭再问你想不想蜀国,您应该哭着说:‘我真是没有一天不想念蜀国呀。’这样,我们也许还有回到蜀国的希望。”刘禅牢牢记住了郤正的话,重回酒席。司马昭果然又问了一遍刘禅想不想回蜀国。刘禅便照着郤正的话,背书似地说了一遍,虽然刘禅竭力装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却没有一滴眼泪,只好把眼睛闭了起来。司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刘禅说的,便故意问道:“你这话怎么和郤正说的完全一样?”刘禅听了暗吃一惊,便睁开眼睛说:“你说得对,正是郤正教我说的。”司马昭和旁边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蜀国的旧臣听说了这件事之后,没有一个不痛恨刘禅的无能。
这个“蜀后主”刘禅,小名叫做“阿斗”。后来,人们讥笑不争气、没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时,就称其为“阿斗”或“扶不起的阿斗”。其实,我们做人应该保持着尊严,为故土或祖国谋利益,尽管身处异地,但也要以“月是故乡明”的心思来情牵故土,心向祖国,不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