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岁称为什么年华

女子二十岁被称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女子二十岁被称为“桃李年华”。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语出明徐渭《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

  古代女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金钗之年

  金钗之年一般是指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在古代,女孩子到了十二岁的年纪要带钗,所以后来金钗就成了女孩年纪的代称,金钗之年也特指女子十二岁。

  因为在古代,女子出嫁得比较早,一般在及笄之后就开始嫁人,所以在正式出嫁前,就得先找好婆家。后来,金钗之年是指代女子十二岁的年纪就一直被后世沿用。

  二、豆蔻年华

  豆蔻年华泛指十三四岁的少女。豆蔻原本是一种植物,唐代诗人杜牧有《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再加上“年华”二字,更清楚点明了这个令人喜爱,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的年龄段。

  三、及笄(jíjī)之年

  笄本来是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及笄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以后,就把头发盘起来,并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及笄”之年即年满15岁的女子。

  古时称女子年在十五为“及笄”。《仪礼·士昏礼》:“女子许嫁,笄而醴之,称字。”,《礼记·内则》:“女子许嫁,……十有五年而笄。”因此,及笄之年,也是指女子出嫁的年龄。

  四、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指的是女子16岁。碧玉年华也叫碧玉之年,是古代人们对16岁年轻女子的称呼。碧玉年华出自唐李群玉的《醉后赠冯姬》诗:“桂影浅拂梁家熏,瓜字处分碧玉年。”

  古代二八年华也是指的16岁,也叫破瓜之年。“破瓜”是因为“瓜”字在隶书及南北朝的魏碑体中,可拆开成二个八字,二八一十六,故当时人们以破瓜表示女子芳龄。

  五、桃李年华

  桃李年华是女子20岁的代称,桃李,比喻人的青春年少。出自明徐谓《又启严公》:“誓将收桑榆之效,以毋贻桃李之羞,一雪此言,庶酬雅志。”

  清姚鼐《旌表贞节大姊六十寿序》:“吾尝阅归熙甫作《顾文康之女寿序》,言其家隆盛,能以艳阳桃李之年,而有冰雪风霜之撡。”

  六、花信年华

  花信年华指女子24岁,花信,花开时期。花信年华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在年轻貌美之时。出自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霜”。

  古代男子各年龄段的雅称

  一、赤子:初生的婴儿。孔颖达疏:“子生赤色,故言赤子。(小孩子生出来是红色的,所以叫赤子。)

  二、襁褓:亦作“襁保”、“强葆”,本意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

  三、龆龀:儿童换齿。即指七八岁的儿童。

  四、垂髫:指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古时童子未冠者头发下垂,因此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五、幼学:10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郑玄注:“名曰幼,时始可学也。”后因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六、束发:男子15岁。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为成童的代称。

  七、弱冠:男子20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故用以指男子20岁左右的年龄。

  八、而立:30岁。《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后因称30岁为“而立”之年。

  九、不惑:40岁。《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后用作40岁的代称。

  十、知命:50岁。《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意谓到50岁才懂得天命。后人因以“知命”为五十岁的代称。

  十一、耳顺:60岁。《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后以“耳顺”为60岁的代称。

  十二、古稀:70岁。杜甫《曲江》:“,人生七十古来稀。”后因用“古稀”为七十岁的代称。

  十三、耋:70-80岁。毛传:“耋,老也。八十曰耋。”《左传·僖公九年》:“以伯舅耋老,加劳,赐一级,无下拜。”

  十四、耄:80-90岁。《礼记·曲礼上》:“八十、九十曰耄。”

  十五、期颐:100岁。《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后因称百岁为“期颐”。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